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③ | 第一轮“二次分娩”《与爱有关的日子》《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 吴文光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2-07-15



3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与爱有关的日子》作者:苏钺秦


作者的话


一位父亲,为喝了毒奶粉的女儿维权。抗争十余年,却得不到女儿的理解。这件事引起了导演的好奇。导演从自身成长出发,回归自己的家庭,尝试与父母对话,探索童年的记忆,讨论爱与成长。然而这一切,都与一段童年经历有关。


作者简介


苏钺秦,1995年生于河北,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与数字媒体硕士。2015开始踏入新闻界,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个人,曾拍摄有关广州城中村的新闻片,逐渐借此转向纪录片创作。《和爱有关的日子》是她的处女作。




《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作者:华真一


作者的话


妈妈有两个好朋友,她和她们很久没见。19年夏天我陪妈妈去看望她们,在旅途中突然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我和我的拍摄器材(手机)在几位长辈面前毫无权力。我用妈妈的小说与所拍摄到的素材相结合,展示同一空间里的不同年代,我在她已经完成的文学创作里进行二度影像创作。有时人们能看到妈妈,有时人们能看到男人和女人,有时人们也能看到我。这是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手机纪录片。我将它献给包括妈妈在内的所有上一辈独立女性,相比之下,她们的独立意识大多源于自身既被动又无奈的生存环境,无法依靠的家庭和婚姻,只好在被时代的浪潮和贫瘠的出身裹挟后选择绝处逢生。


作者简介


华真一,女,生于1999年,中国安徽,独立影像作者。


曾入围2018年中国—挪威青年纪录短片平行计划;

第一届“庐舍之春女性电影人剪辑驻留计划”。

她的电影常将视角转向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角色,从女大学生到中年女性,捕捉各个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由于这些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容易被忽略,作者选择不断使用虚构或纪录的方式表达她们丰富又真实的内心活动。

同时她也是一名写作者,文本在她的电影作品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她擅长使用独白或更加直接的诗歌呈现区别于影像本体的另一层作品内涵。影像和文字的交互,使她的影片拥有了更深厚的层次。




观影笔记



击穿



文:吴文光

 

3月19日,B站,母亲影展第一轮“二次分娩”第二场,一短一长两片,《与爱有关的日子》(作者:苏钺秦)》,《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作者:华真一)。两片作者均为女性,都是90后,影片都涉及母亲,各有指向与意蕴。

 

映后谈两位作者的母亲也线上面对面,难得的拍摄者与被摄者又是母与女,同屏不同窗,一线相连各为一体。讨论中听两位作者及母亲、还有参与者对谈及言说,不断有亮点和隧道口看见。

 

倾听中也在想,如果寻找一个“共同点”把两片串在一起谈的话是什么呢?

 

想到“交叉叙事”——

 

《与爱有关的日子》,影像在两个父亲间切换;《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母亲现实(影像)与一篇小说(文字)在影片中交替出现,两片使用不同表现的“交叉叙事”。

 

常规艺术手法理解,作品中不止一条叙事线(两条或多条)存在的“交叉叙事”没什么稀奇的,我感兴趣的是,“交叉叙事”的构成并非只是“艺术手法”,是“为何被交叉”。

 

这么问的前提自然是,该作品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正在进行中,然后被打断被牵引,转到另一个叙述轨道,所谓“交叉叙事”出现。

 

说这么些想表明,不想把什么什么叙事当作手法手段招数嘚瑟卖弄,感兴趣的是,经常发生于生活中的“叙述偏移”(“转题”“跑题”)如何正常自然转换到作品表述中,最终透视出作者“击穿”了什么。

 

两个父亲之间

 

苏钺秦的《与爱有关的日子》,焦点是两个父亲,一个自己的父亲,一个“别人的父亲”。按作者叙述,镜头首先朝向一个为受害于毒奶粉女儿维权的父亲,之后镜头掉转向自己父亲,想探寻“父女关系与感情”。

 

创作指向由她人父亲转向自己父亲,相似与差异,对比与衡量,不解与疑问,既是生活现实中的正常发生,也可以自然转换到创作中,苏钺秦的这个“交叉叙事”有其轨道铺就。接下去我感兴趣的是,苏钺秦可能“击穿”的是什么。

 

片子看到结尾,观众应该都会被作者与父母线上视频对话震撼,“击穿”至此,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洞穿力。这时我也一样赞赏钦佩作者,只是脑子转回头,想到片中出现的那个“她人的父亲”,几处画面显示其维权身份和思考,但并没有更多更深入探进,另外一些偏日常场景(比如店铺买一顶原版牛仔帽),说明什么呢?

 

我不是追究某个画面功用,是疑问作者在片中如何处置这个“她人的父亲”——“对比”“比较”“导引”……完成了个“过场人物”?

 

片子放映及映后谈时现场有对该人物反响,这是个“上访打官司一根筋拼到底”人物。我意思不是要目光炯炯盯住该人当作“人物”做足其“戏份”(谢天谢地我和那类“纪录片”拜拜很久了),既然这是一个“人物”,而且也是作者开始试图当作“纪录片选题”的拍摄对象,但没有继续拍下去(我理解作者意思是这种),但什么原因呢?作者没有明说,在片中也没有交代。

 

纯属我的一厢情愿好奇,我觉得“为什么没拍下去”(对方拒绝继续,被某种不可阻挡之力困住或其它)可能是作者“交叉叙事”发生的重要由头(至少是其中一种)。

 

由此我臆想,两个父亲之间的苏钺秦是不是就此失却了更为厚重的“击穿”?

 

母亲与小说之间

 

华真一的《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镜头跟随母亲,再有母亲友人及家人进入镜头,一些日常,一些谈话,一些回忆,熬过一些日子的中年女性之间常有的感喟总结等等。

 

我是很喜欢作者漫不经意的影像游走,如果说“散文电影”有无数样子生动活泛存在的话,华真一的这部片子应该是其中一种。单读片名就非常的“不电影”(不眼球不言简意赅根本不想人记住)。

 

但为什么有“写诗的舒婷”?暗指还有个“不写诗的舒婷”?作者好像有所指的。

 

好了,不管舒婷写诗还是早就不写了,片中母亲是写的,写小说,而且像诗一样的那种小说。这就是片子最开始黑底画面上出现的字幕“阿美和阿真的故事”(我暂时取的名),片中没有交代,后来知道也是片中作者母亲之作。如此“阿美和阿真的故事”字幕方式依次出现片中(叠画风景画面),与片中“母亲影像”交叉运行。

 

看得出,如此“小说文本”在片中独立展开是作者对其影片的一种构想,按作者映后谈所说,与影像互为文本,或者也可被理论学术称“二度空间”吧。作者的影片构成方式自有其缘由,无可厚非。

 

诚实说,我看这部片子的愉悦心情下是有些遗憾,这种遗憾在看片时是“些微”的话,到映后谈作者母亲也线上出现时加重了,作者母亲讲到她来自的那个出生老家,她和年轻女伴的离家奔前途,也谈到她的写作(不多),但看得出她珍爱自己的写作……我的遗憾加重就在这里:为什么作者不把字幕推出的小说“阿美和阿真的故事”与片中母亲直接“交叉”叙述构成呢?母亲就是这篇小说的作者啊(我立马想象出一连串可能的故事和情绪走向)。

 

我不能多说了。因为这完全是我的一厢情愿。只是写看片笔记,既然心之飘荡就任由飘荡,或者对作者(或其他人)有点小刺激,或者就是废话。

 

结束这篇笔记时,脑子里跳出影片《海,三角梅及写诗的舒婷》开始不久一个场景,作者母亲与友人逛到厦门鼓浪屿某栋老房子门前,对话中有:这就是舒婷的家,但她已经不住这里了。我注意到这时作者母亲表情,好像某种欲言又止或者别的什么心情。我只是猜测,为什么去寻一个人旧居,一个曾经名气很大前诗人后来的厦门文联主席,寻访者和她有何渊源或故事……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① | 开幕片《两个家庭三代女“说母亲”》| 邵玉珍+洛洛朱朱+吴文光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② | 第一轮“二次分娩”《The River》《千年虫》| 庄炜+吴文光




「母亲影展2022」影展团队:

章梦奇、戴旭、张盾、俞爽、刘晓倩、高昂、郭旭宏、胡涛、刘通


 影展缘起: 始于「草场地工作站」周末线上放映,截止目前已经进行到41场,以延展线上放映的可能,母亲影展以「非竞赛」的方式,不以「热闹」为目的,强调「放映对话」,以助推真实影像创作者的「长线创作」,对话不同参与者个体的思考和反馈。期待更多试图通过创作解答当下问题的新作者,以此为契,落地创作。


 影展宗旨: Mother,Mother,just Mother!母亲影展2022(FILM FOR MOTHER 2022)在现实皱缩时刻,发问真实影像要走向他乡还是故乡?我们期许一种像说话、呼吸、心跳一样的原生能力,自由并负重的进行影像表达。藉由真实影像穿过当下生活,逆流照镜存档记忆,影展宗旨为从自我的照亮到众人的照亮,将创作视作生命之车,一生驾驶伴随。——戴旭执笔


 影展排期: https://mp.weixin.qq.com/s/vek7QaLjQx-Mfw9e9CjL9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